一場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
一場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
中國模式存在嗎?它有怎樣的特征?會如何發展?這是目前很熱的一個話題。日前,在由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辦的《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研討會”上,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聽到了關于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的多種觀點,其中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更成為這次研討會的亮點。因為與會演講者主要是國內知名大學副校長或經濟學院負責人,他們年富力強,活躍在研究一線,因此,他們選擇的理論前沿問題值得關注。
對于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的選擇,當天的十一位發言人各有見解,記者歸納了一下,有四個人談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他們是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何自力、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王天義、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張燕喜。四人雖屬同題,卻也各有側重。林崗認為,在很多基本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有優勢,尤其在方法論上。何自力的演講主題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獨特品質及其主流地位》,從標題即可看出他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推崇。在發言中,他對西方經濟學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沖擊深表擔憂。
王天義談的是“《資本論》的普適價值”。他從2007年美國引發金融危機以后,《資本論》作為分析危機產生的重要著作,在西方世界被搶購一空這個現象說起,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資本論》跨越時代和社會階層而被廣為傳播和研究的原因:在于它的普適價值,在于它是一種方法,是用以研究社會發展規律、創建理論體系和分析各種經濟現象的科學方法。
張燕喜在演講中重溫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分析了我國存在危機的成因。
當天研討中引起爭論的一個焦點話題是關于中國模式的,有多位學者參與其中,爭論的兩位代表人物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宇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桂田。在分析了關于中國模式的各種爭論后,張宇認為,對中國經濟模式進行全面把握有這樣幾個角度:基本制度、經濟體制、發展方式、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五個層次。對于中國模式如何走這個有爭議的問題,張宇的觀點是:要結合。既不能搞全盤西化的資本主義模式,也不能教條主義,一定是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是十個結合:經濟一定是公有制為主和多種所有制結合,宏觀計劃和市場結合、效率和公平結合、各種利益和諧的結合等。
黃桂田在《經濟發展模式面對的根本性挑戰》中提出了與張宇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世界上現在只有一種模式,即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這是先行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的目標,而后起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大家都朝這樣一個目標、這樣一個模式邁進。中國正處在一個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和所謂的信息化進程中,我們現有的經濟研究尤其是對策研究,大多集中在這些問題上。
“中國將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剛才張宇教授談中國模式,我講的模式是類似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是說得清楚的,是看見的、摸得著的,但是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如果真的需要一個中國模式的話,就是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這是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學面對的非常艱巨的任務。”黃桂田說。
另外四位學者選擇的問題各不相同,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謝魯江談的是“從確定性研究向不確定性研究的演變”,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沈坤榮談的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少安談的是“語言經濟學的幾個命題”,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名譽院長李曉西談的是“綠色經濟與綠色指數”。
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在最后的總結發言中表示,中國如何轉變發展方式、人民幣要不要升值這樣的兩難問題等需要格外關注。
“大家今天談的問題,有的可能是理論前沿問題,有的可能是決策前沿問題,有的可能是實踐前沿問題,我覺得不管是什么方面,都需要引起重視。”陳寶生說。